外国语学院“导师有约”聚焦“古诗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”

发布者:王泽璞发布时间:2021-11-02浏览次数:166

南开新闻网讯(通讯员 唐晓雪 周文钰)近日,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、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承办的“导师有约——研究生师生交流下午茶”活动在第七教学楼举行。本次活动邀请外国语学院翻译系主任张智中教授带来主题为“古诗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”专题讲座,重点分析了“王宏印的汉诗英译原则”。硕博研究生30余人参加讲座。

  王宏印先生为已故著名中外文化典籍翻译专家、中国典籍翻译研究会原会长。讲座中,张智中首先介绍了王宏印所提出的六大汉诗英译原则。首先,汉诗英译需要做到师法自然,语言地道。翻译应该天然,不造作,译笔应该自然且流畅,最大程度接近原作风格,避免“翻译体”出现。张智中强调,文学语言要从日常生活中吸取营养并且升华。直译与意译结合,直译需要发挥原文语言的优势,意译需要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。其次,译文做到自然地道之外,若有语句成为名言警句流传,译作将更好得展现原文效果,译者也可能对译文语言做出自己的贡献。第三,诗歌需要有文化张力。越是具有很高创造性的译文,它和原作的距离也越大,但仍然保留某种相似性。译作要保留原诗精神上的“即”与形式上的“离”。此外,就文学翻译而言,张智中与王宏印的观点相同,认为译者必须有个性,才能给出创造性的译文。他指出,就本质而言,汉诗是不可译的,所以如果译者脱离了创意翻译,译文就注定苍白无效,走向失败。第五,面对翻译、出版市场上译本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,译者要坚持职业良心,端正翻译态度。第六,翻译前译者需要树立清醒的读者观,译者应该着眼于无法阅读原本的读者,不能只注重语言转换,而忽略翻译的任务和目标。之后,张智中举了《在狱咏蝉》英译的例子,给出了许渊冲、宇文所安、王宏印的英译版本,以及朱墨的回译版本,深刻评析对比了王宏印汉诗英译的原则与应用,细节具体,发人深省。

  在讲解环节的最后,张智中解析了王宏印对古诗英译的五种分类:为了教学或研究目的逐字逐句的翻译格局、早期汉学家的格律体翻译、国内流行的双行押韵体、国外常见的无韵自由体和具有现代派诗歌性质的自由译诗风格。其中,张智中分别举出了孟浩然《宿建德江》的叶维廉的英语译本,Fletcher的《金缕衣》英译版本,Bynner的《江雪》英译版本,以及裘小龙、许渊冲和其本人的《登乐游原》英译版本分别对第一、第二、第三和第五种分类进行解读说明,加深听众的理解,让人受益匪浅。

  提问环节,张智中亲切解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。他强调,人类的创造性依旧是独有的,译者应不断提升自我,增强自信。同时,译者应该将翻译视为创作,通过交流、碰撞不断充实自身。面对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与现象,译者合理衡量妥协,但是这种损失并不意味着不美,或许译者的努力可以达到另外一种美。